由康熙的“业余爱好”引发的个人感想
站在历史的山头眺望我们华夏上下五千年,很多帝王将相浮现眼前,治理洪水的大禹、乌江自刎的项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哥、玄武门上射箭一射一个准的李世民、终生只爱大自己十七岁的万贞儿的明宪宗、坑杀降军数十万的秦将白起、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们在灿烂的历史天空里成为一颗颗耀眼的明星。这些明星中,清朝康熙皇帝无疑是最耀眼的!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他一系列举措,使中国这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统一,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这一伟大的称号还表现在他走出处理政务的乾清宫的“业余”生活里。皇帝这个职业,从炎黄开始,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登基,大概三百多位,没有一个不是一年忙到头,他们临死的时候还有日常批阅的奏章仍然堆砌在亟待确认继承者等重要的国事上。所谓的皇帝整日在后宫左拥右抱、花前月下,什么事一律交给太监或大臣这等清闲日子,除了明朝两位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勉强享受到它外,只是小说和影视的虚构罢了。皇帝这个职业是一件苦差事,他们被捆在金光灿烂的龙椅上,丧失自由,朱瞻基业余时间里玩个蝈蝈就遭到后世诟病、音乐只是唐玄宗正常的爱好,安史之乱的爆发却归咎于《霓裳羽衣曲》……皇帝不好做呀!
可是,在这三百多位苦命的“寡人”里,有一位却把私人爱好和国事完美地融合起来,准确地说,他让它们两个在自己的手里互相促进、互相完善,他就是少年登基的康熙皇帝。
“圣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这句话是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现代四大史家"的国学大师吕思勉说的,他口中的“圣祖”不是别人,就是康熙。这句话不难理解,大意是康熙既好学还勤于办事,同时,他对天文、地理、算术等非文科类的学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更加令人赞赏的是他还努力学习西洋文化。这不是他业余爱好的吗?这些学习跟上朝处理的政务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我们下面讲一个故事,它体现了康熙虚心求学、实事求是、开放包容的这一心态。
微信公众号“范通成”的原创美文《玉兰花瓣掉落的现在》
康熙年间,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带着《西方要纪》和《珅舆全图》进入皇宫,与皇帝发生了某一学术上的分歧。他们激烈地分辨着,分辨的结果是谁也没说服谁,尽管如此,南怀仁等传教士并没有受到皇帝的责罚。他们争论的是什么呢?地是圆的,还是方的。天圆地方这一理论,现代人知道它是错的,可是,在那个时候,它却是权威、不可置疑的,是我们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正统,所以,作为封建王朝的皇帝玄烨当然也是它的坚定拥护者。
自己拥护的观念受到批判,等于自己的皇权受到侮辱,尽管如此,康熙不仅没有流露出丝毫惩罚南怀仁等西洋传教士的行为,还继续把他们奉为座上宾,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西洋文化。
康熙四十七年,皇帝决定制作一份中国地图,邀请这些传教士做这件工作。传教士们秉持事实存在的理论,坚持绘制了真实的中国的地图——地圆式的地图。凭借十分精确的维度标记及其变化,这张地图征服了固守错误的“天圆地方”之理论的康熙,皇帝大方磊落地向世人承认自己的理念是错误的。
人都是好面子的,当自己固守的东西遭到外界的质疑的时候,很少有虚心接受、自查的人,何况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皇帝?“天圆地方”的争论,倘若换做其他皇帝,南怀仁等传教士早就以“大不敬”之罪去见上帝了,由此可见,康熙的肚量之宽广、谦虚之深厚。
康熙的虚心求学、实事求是、开放包容造就了大清王朝的康乾盛世,而乾隆的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则给清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由国家推及个人,虚心开放也是重要的呀!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尤其在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关键点上,我们很多人犹豫不决、拒绝接受新鲜事物——哪怕尝试性接受也不。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他们应对的行为是这些:给它们冠以“歪门邪道”的标签,或者给一个类似“没有见过”的判词,把它们拒之千里之外;或不做选择,窝在沙发里、装一只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在床上来个“葛优躺”……
清朝的盛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闭门造车是落后,先入为主的拒绝是落后,当然,盲目跟风也是落后——它是貌似开放的自我封闭。面对生活和职业中的形形色色的“机会”,我们只有秉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让自己在不断敞开胸怀的过程中,日日强大!
2023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