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学习心得 |《论语》 八佾篇第三 · 第十七章

《论语》八佾篇第三 · 第十七章学习心得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易锦学友的学习心得

刚好学习完八佾第十七章:“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与疫情相关的政策也发生了巨变。北京乃至全国全面放开疫情管控,二级医院都要开设发热门诊,也不能拒绝接诊发热病人。对于疫情的防控,不再有人强制管控了,每个人直接对自己负责。

疫情的席卷,让大家更加重视防疫了。在疫情开始上升阶段我也自备了一些防疫的香囊,为自己多布一道防线。

突然想起了小时候,每年春天的时候,我母亲总会给我们戴上自制的香囊(一个布包里面装上几块苍术,挂在脖子上),每次给我们戴的时候她总会说,预防脑膜炎。

那个时候似乎家家都会这么做,有做得简单一点的人家直接把苍术串成项链状挂在脖子上。也有传染病爆发的时候,在家或者公共环境燃烧艾叶、苍术来避秽的。

长大后很少再看见这样的情形了,“羊“不见了,关于防疫的” 礼“老百姓也不知道了,防疫都交给了卫健委。

当政策放开,缺乏硬的防疫屏障后,疫情的爆发出现了各种药品短缺,急症无法急救的现象。

曾经被遗忘的传统防疫观在这个时候应用起来可能真的能减少医疗资源的挤兑,减少一些体弱人群因新冠疫情引发的急危重症。

生活中的“礼”方方面面,不止待人接物,连健康观祖先们也帮我们积累了一个又一个。祖辈们并不懂医,但是不妨碍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生活,因为这样的形式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所以每年我们都会戴苍术的香囊。有些老人家都会一些基本的刮痧、拔罐、放血的方法,知道这些方法可以解决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印象中我外婆感冒了就是抓一把田间地头的香薷或是存下来的紫苏全草煮水喝,她知道“受寒了要发汗”,这两样就是她常用的感冒药。他们都不懂医的“礼”,但是这样的形式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帮助。

再次回忆这些往事才深刻体会到唐老师说“礼是可以趋吉避凶”这句话的分量,这真是特别实在的趋吉避凶。因为知道如何做,也让疫情对我家生活的影响减到最小。

传承是要身体力行的,要把生活中有利于健康的“羊”运用起来,把这样的“礼”和家人们说。从今年开始,我和家人都戴上了香囊、定期燃香把这些“羊”用上,把“礼”的知识一点点和他们讲。

感谢在这个论语与中医双修的群,真的让我学着如何做能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为自己负责,清晰地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

现代的工业文明让我们成为机器上的螺丝钉,而回归经典是让我们学习“君子不器”。

 敏求轩说  

《论语》共学群的易锦学友是位医生,二宝妈。

当在群中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一种瞬间满溢的感动和激动让我居然陷入了语塞之境。唯一能表达这份感受的途径我觉得是把它记录下来,而且让更多的人看到。

易锦在共学群中喜分享,愿思考,观点独到,体现着共学的精神:相互砥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易锦也是一位智慧慈爱极有耐心的妈妈。两娃都特别好学,从小就是别人家娃的节奏。俩娃每天为【唐加言】配图,非常有创意,深受群里大小朋友的喜爱和追捧。大家一致评价:大娃是写实派,小娃是抽象派。以下有图有证据:

大宝雨宁的画作

二宝聪聪的画作

这段音频是二宝聪聪诵读《论语》八佾篇第三第十七章的录音,请大家欣赏:

欢迎更多的宝娃们加入《论语》共学群娃娃分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