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共有五大方面,比较前一版本的内容,我重点关注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这一点。
“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 分成了三个层面,分别是: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任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3个任务分别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2个任务分别是 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这是以往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为了方便,课堂上,几乎在分析每一篇文章时,我们都是先把这些语文元素抽取出来,按照这12 个方面一一对应,努力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能力体系,再按照这个体系组织考试,一课一得,按点考察,效果虽好,但总有支离破碎之感,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语文,变成了干巴巴的点与一遍遍的练。而学习任务群在追求语文知识和技能之外,更希望还给学生们一个完整的丰富的语文。12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时候都是融为一体,难以割裂。
而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就避免了割裂,它的三个层次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呈螺旋上升状的一个整体,每个学习任务群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任务群像是单元整合的教学,或者说是单元教学的进阶版,它改变了以往分散、碎片化的教学思维,不再将教学内容做简单的线性排列和连接,而是用一种集中化、明晰化的表达方式来明确学习内容,同时提出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设定一个情境或典型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因为它强调的不是一课一得,不是文本为纲地讲,不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让教师作为组织者,学生作为主体,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从学习任务群出发,语文教学设计的最基本单位,应该是单元,这里的“单元”不一定对应的是教材中的单元,而是基于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由教师结合教材意图设计的高度整合的语言文字问题解决情境,是学生针对问题解决的完整学习进程。结合语文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单元的设置可以是主题,可以是典型语用现象、典型文学现象,可以是融合了重要学科知识的任务。
比如,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第2个任务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七年级第一本需要认真阅读的名著便是《朝花夕拾》。因书中社会环境与现代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差较大,能让孩子们产生共情的文章不多,许多孩子在初读时表示读的不是很明白。那么,我们可以尝试设计一个学习任务:学习、排练、表演课本剧《阿长与〈山海经〉》,组织学生阅读研究剧本及所涉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并延伸至《琐记》《藤野先生》 《范爱农》等文章,撰写并交流讨论故事梗概、人物小传、阅读心得。自己选择表演角色,揣摩角色,制定表演计划,排练并表演,最后撰写并交流演出手记,甚至剧评。这样在特定情境中的学习,充满着挑战、探究、协作和问题解决,比一篇一篇听老师讲解、回答老师的提问、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更富有创造性,更能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更能深刻地认识社会现实和国民性,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文学的力量,也更能有效地提高语言素养与文学素养。
再比如,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设置不同类型的表达与交流任务,通过批注、摘要、随笔、小论文、调查研究、杂感、辩词、各类应用文体等,通过各种交流形式,指导学生主动地、有创意地读书,把阅读感受、观点见解、探究结果通过不同形式的口语、书面语合情合理地表达出来,形成丰富多样的过程性学习成果,完成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整合。
当然,“学习任务群”的完成方法多种多样,当把“融合”的理念贯穿教学之中,会发现可融合的角度有很多,包括学习情境的融合,学习内容的融合,学习资源的融合等等,如果能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自主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最终应能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
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 刘根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