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盲买但是意外对胃口的一本书。起初是由于疫情当前,我们每一天都可以感受到国家对于医护人员的需求与实际情况的紧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必要提高健康意识,适当地学习一点家庭用药,或者健康呵护的知识。于是就选了这本《药物简史》。在读完第一章后,便思如泉涌,有很多关于本书的思考,于是做此读书心得总结。首先,关于译者。在购买此书的时候最先注意到译者的姓名,梁余音。有不少翻译大家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文化韵味。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许渊冲,林语堂,杨绛,季羡林,严复,傅雷,朱生豪,林纾,梁实秋,草婴,杨宪益,等等。作为英语翻译专业毕业刚投入工作不久的语文教师。深知能翻译好作品的大家名家,中文一定不会差。尊重和正视译者的地位,就是尊重和正视传播两种文化的使者。其次,从本书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和译者的语言都充满了幽默,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作者的每一句话都是基于自己作为牛津大学医院主治医生的经历而真实创作。扎针时候的紧张,听到脉搏时候首先确定不是自己的,以及对病人讲的话同样是在安抚自己等细节,让我可以站在医生的角度来感知生活中未曾留意到的冷冰冰的医院,针管等。另外,作者在医生的身份之余,也是作家,他对生活中没有感情的药品,以及药物史有深层的思考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把不同的医学体系比作宗教,引导读者从政治、经济、社会和艺术的层面来看待医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对于罂粟的讲说中一直引申到了英国弗兰德斯战争,让我瞬间回忆起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英国人为了纪念止战之战中阵亡的将士们,在每年的十一月佩戴虞美人小红花。社会深恶痛绝的毒品,原来不过是一朵无辜的,鲜红的花,也曾在黑色的泥土和死亡的意象里强烈吸引着士兵,为战士们带来故土的希望和热烈的鼓舞;也曾带着沉睡,遗忘,模拟死亡的含义盛放于在19世纪和20世纪诗人的灵感中,被评价“感觉灵魂被丝绸拂拭”;也曾在王尔德不堪忍受脑膜炎的疼痛时为他阵痛,以吗啡的形式出现在多种药物中。人类真正需要管控的,不是植物的生长,而是自身的欲望。最后,也有一些美中不足。读研时海南大学的黄永平老师教给我们一个读书时候要用到的词,叫“审丑”,我在此大胆试用一下。本书译者在翻译中很严谨,也运用了自己的智慧,把一些引用的诗歌翻译的也有几分味道。但仍然有几处我怎么也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以及对一些翻译公式一样的词语较为生硬地运用。比如,“在20世纪已知青霉素中南油某种杀菌成分的情况下,医生仍然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取得临床疗效”,我觉得艰苦努力这个词就这样翻译过来很不符合我们中文的语言习惯,如果改为“医生仍然很难取得临床疗效”会简洁得多,而且能和下一句的难上加难有一个句子间的逻辑呼应。由此可以看出,翻译不仅需要译者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还要有反复打磨推敲的耐心。作为一名新语文教师,了解了很多的西方文化同时,此刻又回归我们自己的文字,语言,深感欣慰,因为前方有光,脚下有路,身旁有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