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3581字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方:好。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真是至高无上的!世上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马:很好,这一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词。
方:中庸。
马:对,中庸。这个词在《论语》里面好像只出现了这一次,但是在《礼记》里面出现了很多次。《礼记》第31篇就是中庸篇,在宋朝的时候,这些大儒就把它单独抽出来,成为了四书之一。四书我们知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大学》和《中庸》原来都是《礼记》里面的一篇,然后朱熹把它们抽出来,单独作为一本书。所以这四本书合在一起,四书是我们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
中庸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内涵很丰富,就像我们讲这个仁,仁德的仁字,《论语》里面专门用一篇去讲,还没有讲完,没有讲清,因为它的内涵太丰富了。中庸这两个字,古代的含义跟我们现在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讲庸,就是很平凡、很普通,甚至是一个庸人就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一个不好的人,对吧?比较凡庸,比较平庸。但其实古代的时候,庸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常,一种就是通用,什么用?就是作用。那中庸的意思,就是中的作用。
中又是什么?我们叫中国,对吧?中就是不偏,叫致中和。什么是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的根就是中,整个天下,宇宙的本源叫中。我们讲的道叫中。然后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下最宽广的道叫和。所以为什么我们中国叫和文化,其实就是中文化。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这是我们儒家对于宇宙的本源的这种认识,等于是我们另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儒家的神了。中和就是我们的神,中庸就是神的道。神的道是什么样?你可以说他是永恒的,所以叫常。而且它是可以起各种作用的,所以是用。
要用中,谁能够用中?只有圣人、只有君子才能够用中,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庸,来用中庸之道,对吧?所以孔子来赞叹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到极致了,最高的了,没有比中庸更高的德行。为什么?因为中不偏,庸不易。中就不偏斜,正道,庸就是不改变,那就是永恒。这不就是最高级的道德了,不可能改变的,没有动转的。所谓的佛教讲的金刚,不会变的,不会动的。
所以民鲜久矣,人民做不到已经很久了。在《中庸》那本书里面,子思记载孔子说的话,就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他记载孔子说的这句话是:民鲜能久矣。就是人民很久不能做到了,这里能是一个意思,就是人民已经很久不能够做到中庸了,中庸太难了,太高了。
这一篇里面为什么在这里突然间出现了中庸这个词呢?前面都在讲仁,知,跟中庸又是什么关系呢?
方:知跟仁学了之后,最终要走的是中庸之道。
马:对。中庸是仁和知都已经做到极致了,才能够称得上是中庸了。中庸之道太难了,为什么?孔子说: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你智慧的人老是超过,就偏了,智慧不到的人就达不到,所以这个道就隐晦了,就不鲜明了,大家就看不到了。民鲜能久矣。
所以这一章孔子就是在感慨,你修养德行最终要达到什么?要达到中庸之道。这个中庸绝对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平庸,也不是平均主义。比如说让你去分配有一个10尺的绳子,让你分给两个人,你怎么分?你是一人分5尺,你认为这平均,这是中庸吗?不见得。你要看两个人的需求,两个人的需要,然后再去分,这就是一个例子。所谓的中庸,跟前面讲的礼之用,和为贵,也都是相通的。我们讲中和,《中庸》那本书里面就很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在这里出现,它跟前一章也有一定的联系。前一章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因为他没有理解中庸之道,他偏了。他认为:夫子你之前不是说我命在天,你为什么又去见她?你不是出尔反尔吗?他没有理解中庸之道。什么叫常?原则不变的理是常,但在现实中,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你的行为,可能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变化的,但是不代表你违背了中庸之道,不代表你违背了礼节。所以这一章出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方:中庸也是很灵活的。
马:对,中庸不是死板的,但是它作为一个原则是非常难的,因为是已经到极致了,你的智慧你的仁德都发展到了极致了,你才能够达到中庸之道。所以孔子才说,只有君子才能够做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小人就是总是跟中庸相反的,总是会偏。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他每时每刻都是在中的。
这个中我们怎么去理解?哪里是中啊?有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叫中?
方:没有。
马:对。它是随着情况,随着环境变的。你从东边看,它在西面,你在西面看,它在东面。
方:所以它需要人的智慧和仁德。
马:对,是需要智慧和仁德。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找借口,什么都不怕:我中庸。实际上是从自私自利出发的,完全达不到。所以说中庸它是一种德行,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德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你的心还没有动的时候,还没有受感情污染的时候,那一刻叫中。能不能找到那个点?不容易,然后你用心多么困难。所以说,民鲜能久矣,或者叫民鲜久矣,人民已经很久做不到了。
所以这一章,也是对前面讲那么多的一种总结,前面在讲仁,在讲知,然后讲了雍也可使南面,他们这种种的德行、操守,都可以归结到中庸这里来。但是中庸虽然是最极致的,但是太难了,人们已经很久做不到了。
我们不能因此灰心丧气:哎呀做不到了,孔子那个时候都快做不到了,我们现在更做不到,千万不能这样想。
方:我们还可以努力,适当的一些简单的事情,还是可以做到的。
马:对呀,对呀,我们可以一点一点的,就像前几章讲的:博学于文,约之于理,亦可以弗畔矣夫。慢慢的,就可以达到中庸之道。就算达不到,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这种最高的标准在哪里?在中庸。这就跟大学联系起来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是明德?明明白白的德行,最高级的德行,像太阳一样,天日昭昭,你有的话你一眼就能够看到的。这一章出现了中庸以后,《论语》里面就没有再提中庸了。
我们知道中庸不是平庸,它是有原则性,又有适宜,又中和,同时是很高的智慧跟德行的结合。
好吧,今天就学到这里。
方:好。
END
来源:和合文化屋
编辑:李君杰
初审:曹思航
终审:刘瑞芳
邮箱:sqwenlian@163.com